半亩方塘|第一期
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04-16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2205

照片里的家国记忆

 

传播的本质是讲故事,故事的成功,在于主题的深刻、内容的生动与素材的珍贵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之际推出的《国家相册》,从海量、碎片的历史照片中勾出一个个主题,形成一个个历史的横断面,诉说着一个个荡气回肠,感染肺腑的故事。看了《国家相册》后,小编很是感动,在这里也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作品,从一张张照片中揭开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
01.《中国记忆——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》

这本书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张白纸,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,国泰民安,从中山装取代西装,发行粮票开启 “票证时代”,北京修建第一条地铁……

有些岁月,有些年代,有些故事,在一些人看来,如此鸡毛蒜皮,微不足道,于很多人来说,却是生活的全部,刻骨铭心,魂牵梦绕。本书最朴素的出发点,能让经历者感叹,重拾过往,让后来者了解,生活原来是这样……

本书是打开记忆之门钥匙,当你拿起它的一刻,最触动记忆深处的生活点滴将会汹涌而来,请自备纸巾,以免动情之处潸然泪下。

 

02.《百姓自己的历史》

这本书是“《老照片》精选本”之一。故事《幸存者》通过一张张照片向人们讲述了中国劳工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经历。在远离故乡的异国土地上挣扎着生活,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故乡。又比如故事《我的母亲董竹君》,故事中的母亲白手起家,自我奋斗,百折不挠,终于在上海滩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女企业家……

自本书筹划之日,即自觉地有别于“正史”,为私人化叙述留出了相当的空间。“一张照片、一段住事,虽然述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,看似微不足道,但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,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。没有‘民’何来‘族’,没有‘家’又何来‘国’?说到底,民族和国家不过是无数个人、无数家庭的集合罢了。”执著于这样一种理念,几年来,存聚沙成塔之想,孜孜矻矻地收集民间记忆,以至有了这本结集。

 

03.《遵义——记忆中的女红军》

第一作者陈守刚说:“为了创作《遵义:记忆中的女红军》一书,他与另外一位作者杨晓春,历时两年零两个月,行程6830公里,先后走访了58位90岁以上高龄的老红军,13个革命纪念馆,收集了103本有关中央红军长征的史料和读物。书中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本色,她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心理、生理、体力方面的重重困难,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,用双脚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长征。她们要负责战地宣传、照护伤员担架、搬运设备物资、保管机要文件、做群众思想工作,她们是红军队伍中的巾帼英雄,是极其宝贵的精神力量和财富,她们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军中女星。

 

04.《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》

 

70多年过去了,红军长征的传奇故事仍以各种形式在民间传诵,这些穿越时空流传下来的非文本的口头演义,就是一部鲜活的史籍。

 在这本书里,出现了许多人的名字,他们普普通通,但却对红军都怀有极其朴素而本真的感情,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,红军长征时沿途留下的那些物品、遗址和故事才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。红军的故事在他们的心底长存,在他们口中流传。本书记载的故事远非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壮烈,他们散落于民间,并没有被时光的久远所淡忘,却在百姓心中、口中、以各种形式传诵。

 

05.《红色记忆 峥嵘岁月之中国老兵》

他们曾经是叱咤战场的革命军人,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中冲锋陷阵,保家卫国。战争结束后,他们有的依然身着军装,为祖国的军事国防事业鞠躬尽瘁,有的响应国家号召,解甲归田,平静度日;他们平时的形象和村里普通的老人一样,你绝对看不出、想不到他们是枪林弹雨里走过的战士。书中用怀旧的色调,再现了这些老兵年轻时的模样、战争时期的军功章和现在的生活现状、生活场景,并配以老兵的口述经历和采访感触的文字,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这些最可敬的人的传奇故事。

 

在这些书中,曾经的老照片获得新生,在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命运的巨变和满心的欢喜。而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影像。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巨大的历史变迁,同时还呈现出一个民族、一个时代的岁月沧桑和发展进程。其实这些客观变化已经不是某个人的命运转变和生命过程,而是中国公民共同的经历与记忆。


地址:中国江西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安南大道133号 您是第: 1696000 位访问者